世运文库
+ 查看更多
明德任责 义厚恩高——忆祝明义老师+ 查看更多
明德任责 义厚恩高——忆祝明义老师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3-08-25 10:25
祝明义老师是我的恩师,去世已半年有余,每到世界语活动,我都会想起老人家。以前每年我参加国际世界语大会,都会从会场买些邮品,现场盖上首日封章,给自己寄一份,给祝老师寄一份,还有山东朋友一份。今年国际世界语大会,看到邮品在售卖,我又想起了他,往事如烟,勾起我对他的回忆。
在北京市世界语协会的人物图谱中,祝老师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实干家。退休前他曾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秘书长,他的秘书长阅历让北京世界语协会的讲坛、论坛和座谈的内容丰富多彩。连续几年的柴诞日(12月15日)讲座,祝老师讲述的柴门霍夫一家的历史就像电视连续剧,总有新故事。他在学术前沿论坛上介绍他与柴门霍夫后代的通信,考据柴氏姓名时的严肃、严谨和严苛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在我研读和研究世界语作家迪波尔·赛凯尔(Tibor Sekelj)的过程中,我得到祝老师极大的帮助。1980年这位优秀的世界语作家访问中国时,作为全协的秘书,祝老师全程陪同作家前往山西、陕西和四川做人类学、博物馆学、世界语运动等方面的考察。回到北京时,又陪同作家多次参观探访首都博物馆,并与馆员们进行座谈交流。2014我和北京世协会员李建华、肖火力前往首博查找资料,找到了一份打字机油印的座谈备忘录,我们复印了这份材料。我在跟祝老师汇报我的研究进展时谈及此事,才知道这份备忘录是祝老师当时整理翻译后交博物馆存档的,因为他是当年座谈会中唯一的中文兼世界语翻译。2016年我应邀参加克罗地亚别洛瓦尔城市日活动,为了准备这次活动的演讲,我采访了祝明义老师,因为这是一次命题演讲:《迪波尔·赛凯尔三访中国》。采访中祝老师热情地为我讲述了他眼中的迪波尔·赛凯尔,以及他与这位朋友的多年交往,其中提到,1986年迪波尔率克罗地亚世界语者来北京参加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期间生病了,祝老师在组委会工作的百忙之中为老朋友请来中医。故事听来温馨令人感动,为我的演讲提供了既有意义又有趣味的话题资料。祝老师拿出两件小物品给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克罗地亚世界语者人人都佩戴的绿星章和一所学校的世界语小贴纸,是当年作家送给他的纪念品。我在别洛瓦尔演讲时拿出祝老师送我的徽章和世界语字样的纸贴,现场的听众非常激动,无不为之动容,他们为中国人珍藏的这份真情而感动。我在收获成功之时深深体会到祝老师的良好用意而心存感激。回国后,我向祝老师讲述这一切时他也很激动,他鼓励我好好做这项研读工作,希望我做出成绩。我在世界语杂志《文学年历》(Belarta Almanako)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也是祝老师一字一句为我敲定。这篇文章了述评了迪波尔和李士俊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报道》世界语杂志上发表的关于世界语新词引进的笔论,论文的中文版刊登在北京市社科联2014年的社科前沿论坛论丛。
2017年参加韩国世界语大会之前,祝老师为我联系了韩国世界语协会会长李永求先生,给大会作为参加茶文化活动的张平和分别从塞尔维亚和匈牙利远道而来的迪波尔·赛凯尔的侄女莉莉安娜(Liljana Sekelj)和他的遗孀伊丽莎白(Elezbeto Sekelj)专门安排了住宿,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在大会期间的各种交流和出行。
我翻译的《天台石窗》一书也是由祝老师审稿,这部书出版后先是由法国人在2019年芬兰国际大会上宣传推出,后来又在其主持的世界语建筑杂志《TAKE》 专刊介绍。再后来这本书被评为浙江省社科类丛书优秀作品。祝老师治学态度严谨,审校严格。那时他已经和老伴王阿姨住到了泰康之家,我和建华去燕园与祝老师探讨稿子的翻译,祝老师耐心解释,反复推敲让我大受裨益。我感慨祝老师耄耋之年,本该颐养天年,却在为提携后学孜孜不倦。

祝明义在北京世协2019年学术前沿论坛上演讲
祝老师生性耿直,做事认真。一次北京世协的年会上他的讲话因“超时”而被打断,他心生不悦,匆匆结束了演讲,声称不再参加北京世协的活动了。但是不久,他给我打电话说:小于,北京世协的论坛、讲座我还是要去做的,希望活动之前早一些详尽通知,他可按要求作准备。我当时很感动,之后每次的科普讲座和前沿论坛,仍然少不了祝老师的声音,不管是在语言大学的教室里,还是在外文局的会议室里,每每他娓娓道来之时,都让人有一种要更加亲近世界语的感觉。
我忘不了他曾经讲述的一段故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世界语代表团在欧洲访问,祝老师是代表团成员之一。他们在德国遇到的一位世界语者,居然是在我的家乡中国青岛出生的,她的父亲是青岛啤酒厂创建人之一。祝老师在讲故事时,拿出一些图片、报纸和资料和照片以及一些物品佐证。他讲到,九十年代初这位已是风烛残年的德国老妇人回到青岛,没有找到自己六岁之前住过的房子,很是遗憾。这个故事我一直想记录下来,曾有一次电话询问祝老师是否还留有这个故事的文字资料,想在合适的机会讨要文字,可以作为我回青演讲的资料。
最后一次听到祝老师的演讲,是前年柴诞日(2021.12.15)北京世协读书活动的腾讯会议上,他的演讲题目是:《一份铅印小报 见证世界语者情谊》, 他用自已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世界语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进步作用、世界语者应该是怎样的人。他由衷地感慨柴门霍夫的伟大:为全人类创造了和平的语言——世界语。

祝老师讲故事时展示的照片
祝老师退休没有赋闲,他为日本朋友佐佐木先生翻译的《墨子》一书审稿,他一直关心北京世界语协会,不管是在哪里活动,只要请他来作演讲,他一定会出现在现场,哪怕从燕园到百万庄需要三小时以上的交通时间,哪怕到语言大学天冷路滑也在所不辞。祝老师的愿望是年轻人健康成长,世界语运动蓬勃发展。但是三年疫情,暂停了会员们的亲密接触,也延宕了从京城到燕园的探访。
其实,祝老师和我还有一个约定,就是为北京世协的读书活动项目之一——中译世界语图书审稿。不成想,三年疫情,我们的第一份稿子还未及交付,祝老师却匆匆而去。这一去,天人永隔,我们失去了一位学问匪浅、严以律己的老师,世界语运动失去了一份积淀厚重、风范有度的大家,世界语者们失去了一位情怀高尚、忠诚事业的好朋友。
明德任责,义结绿苑。祝老师的音容留世,灵魂升天,他留下了中文版的《柴门霍夫演讲集》,让世界语的理想在中文世界呈现。他将与柴门霍夫在天堂相遇,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
(文/于建超 北京·莲花池西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