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运文库
+ 查看更多
一名世界语者的办会手记:这个春天,与第14届全国世界语大会邂逅+ 查看更多
一名世界语者的办会手记:这个春天,与第14届全国世界语大会邂逅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3-06-14 13:55

当《希望歌》在第14届全国世界语大会会场响起,大会胜利闭幕的时候,忙碌了几个月的会议组织和筹备工作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直到这时才发觉,局大院的玉兰和桃花们早已“谢了春红”,这个春天的花季,似乎走得太匆匆。
全国世界语大会自1985年举办以来,每两年在不同的城市举办,在不同地区开展世界语活动。疫情三年,世界停摆。原本应该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世界语大会,因疫情的原因一再推迟,与举办地合作方约定的几次考察都因突发的疫情而推迟。直到2023年2月中下旬,第14届全国世界语大会才确定举行。这也成为首次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世界语大会。
消息传开,秘书处不断接到报名和咨询的电话,各地结伴、组团报名的积极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毕竟三年多未曾谋面的他们能够再次相聚,一起叙叙旧,聊聊协会的发展,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有人说,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自己同频共振的那部分人,懂得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世界语大会会场上那些久别重逢的拥抱和相聚喜悦的泪水了。
14次的约定,是情怀也是事业
有好几位来参会的老同志都是全程参加了从第一届全国世界语大会到第14届全国世界语大会的每次盛会,如今,虽然他们已经年届八十,但依然初心不改,有会必到。上海世协的汪敏豪老师就是其中一位,汪老师今年78岁,退休前在上海市社科联工作,1983年学习世界语,之后常年在上海世协做协会管理和教学工作,至今已有40年。在刚一得知第14届全国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消息时,汪老师早早就报了名,他说:“我一定来支持全国世协的工作,虽然退休了,但是我还是愿意为世界语的事业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与汪老师抱着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全国世协的老会长谭秀珠老师得知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消息,特地致电秘书处,表示自己要来参会,主要是希望看看大家,看看老朋友们,同时她一定要给协会转来1000元,作为自己的报名费。“世界语是终身的事业”,一朝约定,便是终生的奔赴。
200余位嘉宾会场同框背后的小故事
与会者合影是全国世界语大会的规定动作,作为大会一个特定的环节,每届大会都会安排与会者共同拍一张“全家福”。本次大会在局内召开,在讨论大会集体合影这个环节的时候,大家几经考察,都感觉很难在局内找到一处可以同时容纳200余人同框的空间,为难的时候,我们陪聘请的摄影师和会务设备公司到报告厅走场,在会场座位上现场同框的想法就这样产生了。几经磨合座位安排和拍摄细节后,工作人员在观众席前增加一排座椅,为台上的各位领导移步台下拍照之用,但这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椅子的安排码放问题。辛苦大会当天为拍照现场搬椅子的一众男同胞们,为了这个环节大家搬着沉重的椅子练习走台了很多次,以确保合影环节的顺畅进行。
会议包的国际范儿
前几天同事高兴地告诉我,地方一个组织定了100个我们的会议包,于是我感觉十分有必要在这聊聊我们的会议包。本次大会的会议包是暗藏了很多小心机的。包包的大小刚好可以装下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是我们在收到定做样品的时候,多次试用、测量以后要求商家做的调整,还有加长背带的长度,加宽包包的厚度,这样在冬天穿较厚重衣物的时候,包包也可以顺畅的使用。包包上的图案设计是世界语“Esperanto”字样,图案的设计来自国外一家在线艺术创意社区,主题鲜明又不失时尚感,整体效果实用又耐看。大会召开当天的早晨,我和同事们一起到局内上班的路上,看到一众年轻人背着统一的会议包朝会场方向走来的时候,忽然感觉到那一抹绿色带来的勃勃生机,和绵延不绝的世界语力量。
大会留给我和同事们太多的回忆,也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感谢和我一道在近两个月白加黑地工作的部门同事们,他们大都是首次深度参与协会会务的组织、策划和实施工作,感谢他们在大会举办前一天还加班到午夜修改ppt,感谢他们耐心地回答会员的各种咨询,感谢他们与上百位理事逐一沟通各种信息,感谢他们身兼数职,既当记者又做会议主持人还承担了繁重的大会组织工作……大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每个人付出和努力。2023年,虽然错过了最美的花季,却收获了对大会满满的回忆,感谢大会,让每个人成长!
(文/陈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