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活动消息
+ 查看更多
春景——调寄相见欢用李煜乌夜啼韵,反其意而咏之+ 查看更多
春景——调寄相见欢用李煜乌夜啼韵,反其意而咏之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1-04-30 09:42
发布时间:2021-04-30 11:09 来源: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
满园树绿花红,草茏葱。冷尽清明回暖,沐春风。
繁千类,休沉醉:境多重! 复振神州长盛、立于东。
[附记]清明节后某日,我看到住宅区的园林春意盎然,忽然想到南唐后主李煜乌夜啼词而灵感顿起; 乃反其意吟成这首新词,还换用好听的调名相见欢。李词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是词家而非明君,只耽于歌舞升平,遂亡国于宋而沦为阶下囚。《乌夜啼》写他晚春时靠“胭脂”(喻指侍女)哭着相伴以酒浇愁而发出的感慨。头两句说春天的红花一下子就凋谢了; 人怎么经得住早上的寒雨和晚上的冷风(读者很易感觉到:这个亡国之君对春天美景毫无兴趣,而残春才触动他的身世之感)。该调使用平声东冬韵; 但下阕插入两个三字句而换成仄声韵(泪、醉):他预感到末日将至,故哀问“你我何时还能重新欢聚醉饮一次?”我用李煜原韵(维持其韵部)又非“步”其韵即一字不变照原作押韵(我仅让“葱匆”同韵、“类泪”同韵而已;若又将“休沉醉”改为“皆珍贵”,韵律也合格)。全词末字“东”,在李煜那里是为了押韵而泛泛表述(否则也可以说“[似]水长流”); 但在我这里它却是诗眼,并且份量极重而一锤定音(若无“立于东”,则“复振”一句就会像口号式表述了)。
此小词呈送友人分享时,众人都称之为好词:比如说它“有景有情有志”、“意境很美”、“巧妙借春景而歌国情”、“充满正能量”、“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如沐春风”。鄙意:不宜把这些都视为奉承语。作者正是自身流连于春风里才得此词; 而我与友人分享时友人如沐春风也是实话,表明我们彼此都有同感。词的头两句就摹写满园都是绿树、红花、青草,一片大好春色。这算是有景。所谓有情,应理解为客观的物情和主观的心情之结合。比如“清明”就既指清明节而又更泛指风清日朗的天气。而其寓意则是寰宇清明、国泰民安的情景,那么在这样的物情下,人当然会有好心情——这就导向诗言志了。【诚然,仅将“清明”理解为节日也无差错,不过应知它原来只是一个节气名而取义就是春日的佳景; 杜牧的清明诗就写他想乘着春光去找酒家。若一碰到“清明”就联想起祭祖之类那就太呆板了,尽管近代人在清明节祭祖也是借用春天的佳景而表示美意和敬心。】“冷尽清明回暖”,含有多重意义:一、寒冬完了,天朗气清,大地回暖; 二、新冠病毒疫情被抗击基本刹住了,中国没有满天乌烟瘴气,人心温暖稳定; 三、反华恶势力的冷战围堵节节失败,中国人民清醒、团结又热情投入复兴经济、大干社会主义的奋斗中。这种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触景动情的意象联想,在汉语诗词是常见的、合理的、自然的; 故这绝不是牵强的解释(当然只有坚持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中国人方能深切体会这些)。由于成语“如沐春风”已常用于拟人表述,上阕的结句也就利于或明或暗支持上述联想(即由景物而及人事、同时也在抒发情志)而营造意境之美。
上阕后两句的联想阐释并非牵强,还可从紧接着的下阕之转折表述中感觉出来(这个转折是词之章法的关键技巧)。“繁千类”:字面上是千万种植物、动物都繁荣生长,转而比喻社会百业兴旺。但这种情景若非前有所承,转折就太生硬; 故上文的三重含义确有形迹可言。“休沉醉”是说我们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忘记和放松继续奋进。“境多重”:这‘境’是境界,不只是眼前的实景,还是实景的升华、精神的憧憬。句意谓我们要看到和感受到多重境界,还须立志创造更宏伟的业绩并达到更高的境界。令人回肠荡气的就是这种正能量。定调:中华文明古国正在复兴而重振雄风,伟大的祖国将长盛久安、屹立于世界东方!——当代中国人民复兴华夏的集体豪情壮志,比起李煜亡国后个人的靡靡哀情自有天壤之别。
(周流溪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终身会员)
责任编辑:柴晶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