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 查看更多
“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 ——一个纲领性口号的由来+ 查看更多
“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 ——一个纲领性口号的由来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1-03-29 16:22
发布时间:2021-03-29 15:35 来源: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
1932年上海 “一·二八” 抗战之后,历史悠久的上海世界语学会连同世界语书店毁于炮火。王鲁彦、巴金、索非等人编出九期《绿光》,想把学会恢复,未能如愿。1931年12月成立的中国左翼世界语者联盟(简称“语联”)并不是一个能够进行公开活动的组织。世界语本身对外并没有政治色彩, 中国世界语运动内部也并不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进行公开合法的活动是完全有可能的。成立一个公开活动的组织迫在眉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也为了引起公众对世界语的兴趣,1932年12 月17日至18日语联以中国世界语函授学社的名义举办了一个世界语展览会。会场设在上海南京路西藏路口的新世界饭店二楼。开幕当天在上海的大报上刊登了大字广告。配合这次展览,世界语刊物《世界》(La Mondo) 创刊号也问世了,在展览会上散发。与举办展览会同时,成立了中国世界语书店,经销国内外世界语书刊,收订中外世界语刊物。展览会获得意外成功,参加人数达一千人,绝大多数是还没有学过世界语的年轻人。这时成立一个群众性的世界语团体的条件已经成熟。
1933年1月22日,上海世界语者协会 (Ŝanhaja Esperantista Ligo) 诞生了。这个协会一成立,就把函授学社、世界语书店、世界语讲习班等接过去作为协会的事业,把《世界》作为协会的机关刊,另外还成立了世界语图书馆和巡回教授团,向一些大学派遣世界语教师。
1933年9月10日,上海世界语者协会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在会上一致通过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 (Per Esperanto por la Liberigo de Ĉinio)。这次大会的宣言是这样的:
……
我们一致认为世界语运动不能是超社会的,而世界语者也决不是超人。所以在努力于世界语运动之际,我们也没有忘记我们所处的社会与时代。和一切社会文化运动一样,我们的世界语运动也受着时代的动荡,而帝国主义战争的炮火也像打击着一切民众一样打击着我们世界语者酷爱和平的心。尤其是在各帝国主义者瓜分下的中国,世界语运动所受的痛苦也更深且大。我们认为中国民众的奴隶状态,实为发展中国世界语运动最大的障碍,而帝国主义者之奴役中国,更与我们世界语者爱平等的理想相远。所以我们认为中国世界语者当致力于中国民族的解放运动,实为天经地义。而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而世界语,为谋中国之自由平等而世界语,实为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当前的急务。
上海世界语者协会提出的这个口号,集中地反映广大中国世界语者的心声,博得他们热烈的赞同和支持,产生很大的号召力,后起的世界语团体大都接受这个口号。而运动一般取向,大体都和上海世界语者协会一致。1933年6月23日北平的《世界语之光》创刊,青岛的《世界语》、绍兴的《绿焰》、成都的《绿帜》、太原的《播种者》、吴淞同济的《小世界》等也相继问世,从这时起以及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这个口号一直是中国世界语运动的指导方针。
1934年4月5日,上海世界语者协会从同孚路大中里14号(现在的瑞金一路)迁往卡德路嘉平坊12号(现在的石门二路)。这是一所二层楼房子,楼下作办公室,楼上改建成教室。门口挂起上海世界语者协会的牌子。上海世界语者协会成立以后,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就完全分开了:协会会所不放任何引起国民党特务怀疑的物品,比如:语联的文件、国际来信、国外通讯的来稿等等,所有这些都放在语联会员的家里。协会的日常活动完全公开,开办世界语班,每次都在《申报》、《新闻报》等上海老牌报纸上刊登封面广告。此外,世界语书店除出售一般的世界语书籍外,还出售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的基础》、高尔基的《我怎样学习》等书籍的世界语译本。
上海世界语者协会虽然只是一个地方性组织,实际上却起着一个全国性团体的作用。据 1933年9月的统计,上海世界语者协会有会员393人,其中156人是上海本地的,其余分散在全国各地。《世界》纯订户有412人,如果加上会员和函授学员的订数,一共有2500多份。《世界》成为联系全国世界语者的一份导刊,每期封面上印有的“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的口号也成为全国世界语者的行动指针。
“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这个口号,明确表达了中国世界语者与国家共命运的呼声,在中国世界语者的思想上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它愈发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世界语者在使用世界语时的倾向性,彻底与中立主义、和平主义分道扬镳。在这个纲领口号被广泛认可之后,对过去和平主义、人类一员主义思想进行反思和无情批判的文章常常可以见诸报端。1935年1月号《世界》刊出的《一·二八三周纪念》这样写道:
在我们回忆一·二八的惨痛, 抚着我们民族的新的创痕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想到我们世界语运动在一·二八中所受的损失。在中国世界语运动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前上海世界语学会,被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毁去了它的会所、它的文件与藏书。同样使我们痛心的,是中国的世界语运动的先进胡愈之先生的数千册可贵的世界语书籍也都化为了灰烬! 而我们更应该想到,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是日益加紧,帝国主义的杀机是有增无已,眼见得我们世界语自由和平的理想,被帝国主义的大炮所摧毁! 我们作为和平的战士的世界语者,作为被压迫民族的一员的中国世界语者,在这沉痛的纪念日,该怎样警惕自励,负担起我们的使命来:以世界语谋中国的解放!以世界语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一·二八事变诚然给了我们巨大的耻辱与损失。倘使我们只知道从帝国主义的炮火中拾些灰烬回来,供在屋里,关起大门来,销声匿迹了,而不知道以更坚决的步伐向前奋斗,与帝国主义者算清这笔血债,则这将是我们永远的耻辱,永远的损失。
中国的世界语者们!现在已不是我们高唱世界语主义,空谈和平理想的时候了!现在该是我们实际应用起我们这有力的工具:为了中国民族!为了人类!
中国世界语者在思想上彻底摒弃和平主义和人类一员主义的羁绊,真正开始走上了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道路。
(本文节选自《世界语在中国一百年》,侯志平主编)
责任编辑:柴晶晶
1932年上海 “一·二八” 抗战之后,历史悠久的上海世界语学会连同世界语书店毁于炮火。王鲁彦、巴金、索非等人编出九期《绿光》,想把学会恢复,未能如愿。1931年12月成立的中国左翼世界语者联盟(简称“语联”)并不是一个能够进行公开活动的组织。世界语本身对外并没有政治色彩, 中国世界语运动内部也并不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进行公开合法的活动是完全有可能的。成立一个公开活动的组织迫在眉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也为了引起公众对世界语的兴趣,1932年12 月17日至18日语联以中国世界语函授学社的名义举办了一个世界语展览会。会场设在上海南京路西藏路口的新世界饭店二楼。开幕当天在上海的大报上刊登了大字广告。配合这次展览,世界语刊物《世界》(La Mondo) 创刊号也问世了,在展览会上散发。与举办展览会同时,成立了中国世界语书店,经销国内外世界语书刊,收订中外世界语刊物。展览会获得意外成功,参加人数达一千人,绝大多数是还没有学过世界语的年轻人。这时成立一个群众性的世界语团体的条件已经成熟。
1933年1月22日,上海世界语者协会 (Ŝanhaja Esperantista Ligo) 诞生了。这个协会一成立,就把函授学社、世界语书店、世界语讲习班等接过去作为协会的事业,把《世界》作为协会的机关刊,另外还成立了世界语图书馆和巡回教授团,向一些大学派遣世界语教师。
1933年9月10日,上海世界语者协会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在会上一致通过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 (Per Esperanto por la Liberigo de Ĉinio)。这次大会的宣言是这样的:
……
我们一致认为世界语运动不能是超社会的,而世界语者也决不是超人。所以在努力于世界语运动之际,我们也没有忘记我们所处的社会与时代。和一切社会文化运动一样,我们的世界语运动也受着时代的动荡,而帝国主义战争的炮火也像打击着一切民众一样打击着我们世界语者酷爱和平的心。尤其是在各帝国主义者瓜分下的中国,世界语运动所受的痛苦也更深且大。我们认为中国民众的奴隶状态,实为发展中国世界语运动最大的障碍,而帝国主义者之奴役中国,更与我们世界语者爱平等的理想相远。所以我们认为中国世界语者当致力于中国民族的解放运动,实为天经地义。而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而世界语,为谋中国之自由平等而世界语,实为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当前的急务。
上海世界语者协会提出的这个口号,集中地反映广大中国世界语者的心声,博得他们热烈的赞同和支持,产生很大的号召力,后起的世界语团体大都接受这个口号。而运动一般取向,大体都和上海世界语者协会一致。1933年6月23日北平的《世界语之光》创刊,青岛的《世界语》、绍兴的《绿焰》、成都的《绿帜》、太原的《播种者》、吴淞同济的《小世界》等也相继问世,从这时起以及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这个口号一直是中国世界语运动的指导方针。
1934年4月5日,上海世界语者协会从同孚路大中里14号(现在的瑞金一路)迁往卡德路嘉平坊12号(现在的石门二路)。这是一所二层楼房子,楼下作办公室,楼上改建成教室。门口挂起上海世界语者协会的牌子。上海世界语者协会成立以后,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就完全分开了:协会会所不放任何引起国民党特务怀疑的物品,比如:语联的文件、国际来信、国外通讯的来稿等等,所有这些都放在语联会员的家里。协会的日常活动完全公开,开办世界语班,每次都在《申报》、《新闻报》等上海老牌报纸上刊登封面广告。此外,世界语书店除出售一般的世界语书籍外,还出售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的基础》、高尔基的《我怎样学习》等书籍的世界语译本。
上海世界语者协会虽然只是一个地方性组织,实际上却起着一个全国性团体的作用。据 1933年9月的统计,上海世界语者协会有会员393人,其中156人是上海本地的,其余分散在全国各地。《世界》纯订户有412人,如果加上会员和函授学员的订数,一共有2500多份。《世界》成为联系全国世界语者的一份导刊,每期封面上印有的“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的口号也成为全国世界语者的行动指针。
“为中国的解放而用世界语”这个口号,明确表达了中国世界语者与国家共命运的呼声,在中国世界语者的思想上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它愈发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世界语者在使用世界语时的倾向性,彻底与中立主义、和平主义分道扬镳。在这个纲领口号被广泛认可之后,对过去和平主义、人类一员主义思想进行反思和无情批判的文章常常可以见诸报端。1935年1月号《世界》刊出的《一·二八三周纪念》这样写道:
在我们回忆一·二八的惨痛, 抚着我们民族的新的创痕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想到我们世界语运动在一·二八中所受的损失。在中国世界语运动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前上海世界语学会,被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毁去了它的会所、它的文件与藏书。同样使我们痛心的,是中国的世界语运动的先进胡愈之先生的数千册可贵的世界语书籍也都化为了灰烬! 而我们更应该想到,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是日益加紧,帝国主义的杀机是有增无已,眼见得我们世界语自由和平的理想,被帝国主义的大炮所摧毁! 我们作为和平的战士的世界语者,作为被压迫民族的一员的中国世界语者,在这沉痛的纪念日,该怎样警惕自励,负担起我们的使命来:以世界语谋中国的解放!以世界语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一·二八事变诚然给了我们巨大的耻辱与损失。倘使我们只知道从帝国主义的炮火中拾些灰烬回来,供在屋里,关起大门来,销声匿迹了,而不知道以更坚决的步伐向前奋斗,与帝国主义者算清这笔血债,则这将是我们永远的耻辱,永远的损失。
中国的世界语者们!现在已不是我们高唱世界语主义,空谈和平理想的时候了!现在该是我们实际应用起我们这有力的工具:为了中国民族!为了人类!
中国世界语者在思想上彻底摒弃和平主义和人类一员主义的羁绊,真正开始走上了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道路。
(本文节选自《世界语在中国一百年》,侯志平主编)
责任编辑:柴晶晶
分享到: